馬格莉特 - 受脅迫的暗殺者
『前言』這其實是舊文了,本來因為 BBS 的緣故,切割成兩篇,現在重新合為一篇。所以,時間就不照之前的囉。
作者 seegang (座頭鯨) 看板 seegang
標題 馬格莉特的「受脅迫的暗殺者」 (1)
時間 Sat Mar 31 23:06:51 2001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「受脅迫的暗殺者」--馬格莉特
畫面裡有遠景三個探頭的男子,中景中有一位衣著畢褸的西服男子,
近景則是兩位躲在門後,手持武器在等待什麼事情發生的男子,及
整幅畫理唯一的女性,裸體躺在床上,似乎已經死去。看這幅畫時,
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:
「到底,畫面中七個人,哪一位才是畫家所謂的被脅迫的暗殺者?」
我初步以為,那位穿著西服,對著留聲機沈思的男人,正是被脅迫
的暗殺者。當然,我會這樣判斷自有我的理由存在,請聽我一一道來。
畫面中的女子,很可能並不是西服男子的妻子,因為看他的臉色,悲
痛似乎不是正佔據他心頭的事情。相反的,比較有可能是他的情人,
或情婦。
或許是她對他威脅,如果不趕快跟他的妻子離婚,與她廝守在一起,
那麼事情的一切將要攤在陽光下。男子也許是有地位,有身份的人,承
單不起身敗名裂的後果,一時憤怒,在爭吵中失手將她打死。或有其他
的原因,但悲劇是如何發生,已經不可考。
當事情發生後,他會有什麼反應?在一陣驚慌後,他明白事情已經是無
法挽回。唯一能做的是怎樣不讓事態擴大,使人懷疑到他身上來。因此,
他重新穿好服裝,對於可能涉及到他的證據,都得做一番處理。
注意到女子是赤裸著身體的嗎?她的衣服到哪去了?很有可能那是由該
男子所送,名貴有紀念性的衣服。很諷刺的卻成了她在是所穿,最後的
喪衣。這名男子有計畫的湮滅他所留下的足跡,當然不會笨到留著如此
明顯的證物給警方,或者,他是將衣服藏到他帶來的大型公事包中也說
不定。
然而,該男子對於死者,還是存著感情的,並非是那樣冷酷,相互滿足
身體的需求而已。為什麼這樣說呢?留聲機可能正放著他們第一次相見
時,定情的那首情歌。歌聲牽引著他,墬入曾經是那樣甜蜜的回憶中,
使得他儘管一切都處理妥當,卻仍不捨就這樣離去。誰會想到,婚外情
所付出的代價竟是如此之大。
現在,來看看躲在門後面的兩位仁兄。他們的身份是什麼?歹徒?或者
是真正的暗殺者?我以為沒有歹徒會笨到犯案後不儘速離去,躲著解決
接下來可能進入的人。因此,由他們手上的工具(棒子跟網子)猜測,
他們的身份就應該是正義的化身--警察。
詭異的是,如果他們真是正義的化身,為何在畫作上感覺像是歹徒呢?
畫家在質疑身為犯罪的制裁者,其心態是有問題的嗎?是不是在暗示,
這兩位警察,手上拿的並不是蒐證的工具,而是用來打人(刑求?)的
棒子跟編織理由的網子?這點很有趣。
接著看在窗外的三個人。很明顯他們是在注意這件事的觀眾。相對那三
個人而言,正在觀看這幅畫的我們,也是扮演著跟他們同樣的角色。在
這樣的情況下,最裡層的是女人及著西服男子,接著一層是躲在門外的
警察,最外層是窗外三人及我們。
對於內在的壓力,是由內層往外層散發。可能殺了人的男子,內心應該
是最焦慮不安,接著是有破案責任,位於門外的警察,最後是無關痛癢,
看戲一般的三男子與我們。
另外一點,對於犯罪事件的不安,卻是由外而內的壓迫進去。我們對於
發生在周遭的刑案,總會希望警方趕快破案,把兇手抓到,還給大家一
個安全的生活環境。對於警方而言,這也許只是一天發生眾多刑案裡的
一件罷了。但是,當一個案子成為眾人注目的焦點時,往往加諸於警方
的壓力就隨之而來。限期破案,媒體的廣泛報導,使得警方犯錯的機率
節節升高。嗜血的群眾,在警方剛發表嫌疑犯時,就一擁而上,瘋狂的
撕咬著警方所給的獵物,警方也由此鬆了一口氣。
事實的真相就像是躺在一旁,裸體的女子一般,沒人會多注意一秒,即
便有也是邪惡的意淫(多餘的八卦)。已死的女郎是無法用言語透露,
誰才是殺害她的兇手,正諷刺著接下來各說各話的羅生門。
不要以為這是不可能的。蘇建和一案不就是最好的例子?有人死了,輿
論譁然,警方開始動手抓人,草率的蒐證,刑求,媒體的渲染,事前定
罪。這樣的過程裡,我們對於事實的追求,可能還不及對於衍生出來的
八卦,小道消息。
看著西服男子處之泰然的態度,我不禁要重新懷疑,到底誰才是被脅迫
的暗殺者?真是他嗎?或是被群眾的破案壓力脅迫下,草率的抓人交差
導致可能無辜的人冤死的警察?馬格莉特所要控訴的,究竟是誰?是暗
殺者?還是脅迫暗殺者的人?
http://life.fhl.net/newyear/review/review01.htm
可看到該畫及相關評論。
留言列表